高龄助孕官网

“那些年,我们一起打西安出租房鬼子”

发布时间:2019-03-18 16:38作者:高龄助孕官网

  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。在那些全民抗战的激情岁月里,抗日官兵为了民族的存亡浴血奋战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抗战胜利后,这些老兵退伍回乡,有的成为勤劳朴素的农民,有的做了贤惠的家庭主妇,也有的成了教书育人的老师……

  一个月前,国家下发通知把国民党部队的抗日官兵纳入社保体系,正式承认他们为国家、为民族做出的贡献。得知消息后,这些老兵都非常激动,连声感谢国家对他们的关怀。据统计,如今还健在的登记在册的瑞籍黄埔军校学生仅5人,其中4人生活在瑞安,他们大多已有90岁以上高龄。日前,记者采访了朱珍顺、潘桐、庄雪琴、任绍盈4位抗战老兵,走进他们那段热血澎湃的岁月。

  

  朱珍顺(右)和妻子

  朱珍顺:炸毁日军碉堡的军官

  92岁,黄埔军校16期学生,现居陶山镇荆谷社区八甲村

  在陶山镇八甲村,抗日传奇老兵朱珍顺的家非常“显眼”。周边大部分是新建的楼房或别墅,而他家却是一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头房。

  石头房的前部是朱珍顺的卧室,里面摆放着一张钢丝床和两张椅子,旁边堆满了各种农耕用具,一台“老古董”万宝电风扇嗡嗡作响。空闲时,朱珍顺会坐在电风扇前看报纸。卧室前连接道坦的走廊里晾晒着一些自家种的时令蔬菜。朱珍顺育有3子3女,皆务农。九旬高龄的朱珍顺有点耳背和高血压,而且腿脚还不方便,目前由86岁的老伴和61岁的大儿子照顾,大儿子就住在旁边另一间石头房里。

  朱珍顺的军旅生涯充满传奇色彩。1941年,年仅19岁的朱珍顺高中毕业后和一群同学到金华报考军校。同年8月,朱珍顺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16期51大队。由于朱珍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,提前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第一军78师三营机械连当排长。

  朱珍顺介绍说,第一军是当时对日军具有一定威慑力的部队之一。当时日军攻下河南郑州,接下来准备向洛阳进攻。郑州和洛阳是河南省抗日的主要阵地,一旦被日军攻下,将进一步加大河南省的抗日难度。

  当时,已是中尉排长的朱珍顺与2列火车的战士同赴前线打鬼子。朱珍顺和战士们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趁着夜色偷偷进入日军的营地。“趁日军不备,我们攻上阵地,炸毁了日军的碉堡,歼灭了不少日军。”朱珍顺自豪地说。说话间,朱珍顺还向记者展示了他当时被弹片炸伤的右手上留下的伤痕。

  在一次战役中,正值冬天,天气寒冷,朱珍顺所在的部队被日军包围,重型机枪因为天气寒冷而无法使用,现场情况非常危急。当时,已是代营长的朱珍顺下令用火将机枪头烤热,随后机枪发挥了巨大威力,击退了日本人。

  从部队退伍回来后,朱珍顺选择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农民。60多年过去了,很多战场上的事情,朱珍顺都已记不起来了,但是生活习惯还保留着军人的风格。

  

  庄雪琴:“特科”老兵演绎瑞安爱情故事

  93岁,黄埔军校16期学生,现居市区沙河新村

  庄雪琴93岁,杭州人,1940年嫁给瑞安人王刻诚,并定居瑞安。如今,庄雪琴脸色红润、腿脚灵便、头脑灵活,和儿子生活在一起,每月靠110元的低保收入和统战部的补贴过日子,生活过得清贫,但老人却很满足。

  1937年,庄雪琴高中毕业时,抗日战争爆发,抱着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信念,她放弃良好的工作机会报考军校,抗日救国。1938年初,庄雪琴坐火车到江西吉安学校(后并入黄埔军校)学习,专业为“特科”。老人介绍说,就是学习用一些秘密手段查看敌人来往信件与邮件。

  1939年,庄雪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被分配到59师政治部。由于专业知识过硬,到了部队后,庄雪琴被安排到战事干部训练团特务组,主要从事密码特战工作。在工作中,庄雪琴为抗战立下了很多战功,受到军中领导的器重,成为部队中少数享受骑马行军的高级技术人才。后来,在江西和广东的抗日战争中,人手紧缺,庄雪琴就去抬伤员、做包扎。“救治伤员的地方离前线的战场比较近,可以清晰地听见战场上的炮声。”庄雪琴说。

  一年后,庄雪琴去了85师文工团,在那里遇到了时任江西九江监察大队政工队队长王刻诚,并双双坠入爱河,两人一起投身抗日工作。那时,庄雪琴的家庭条件比较好,父亲是政府官员,母亲认为她与王刻诚的婚事不合适,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,甚至把庄雪琴软禁在家中。但为了能和王刻诚在一起,庄雪琴绝食反抗,最后母亲拗不过她,就同意了他们交往。

  嫁到瑞安后,庄雪琴为家人的生活操劳了一辈子。由于身份特殊,她和丈夫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。为了生计,这位军中娇子做过保姆、挑过沙土,还当过搬运工,吃了一辈子的苦,但没有任何怨言。而她黄埔军校16期学生的身份也一直隐瞒到1986年才被公开。

  庄雪琴是目前温州地区惟一一位还健在的黄埔军校女学生。作为在抗战期间做出过贡献的老兵,庄雪琴说:“我们不怕死亡,就怕被遗忘,希望得到应有的荣誉。”

  

  潘桐:以军校学生身份参与看管战俘

  89岁,黄埔军校21期学生,现居市区岭下小区

  89岁的潘桐个子偏矮,身子硬朗,思路清晰,是瑞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还健在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。目前,他担任该同学会的会长,主持同学会工作。

  潘桐于1925年9月25日出生在莘塍九里汇。1944年,潘桐高中毕业后准备考大学,但那时正处于全民抗日时期,日本人通过温瑞塘河进入瑞安,瑞安人民深受日军的蹂躏。为保家卫国,潘桐和那时的热血青年一样,放弃读大学的机会,转而考军校。

  同年,潘桐在丽水碧湖通过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。刚刚进入军校的潘桐和同学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准备前往成都,途中经过长沙,恰逢第三次长沙会战,他们无法通过,便转移路线前往江西,在江西瑞金正式并入黄埔军校三分校。同时,潘桐还作为黄埔军校二十期学生在江西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入伍教育。

  1945年8月15日,日军宣布投降。潘桐和他的同学被派往杭州参与看管日军战俘。当时,杭州周边的日军战俘都会被集中在杭州,潘桐负责看管一部分战俘,然后把战俘送往机场,乘飞机回日本。

  一年以后,潘桐跟随部队赶往成都的军校。由于在杭州工作了一年,潘桐赶到成都时,20期学生已经毕业,就留在了21期的步兵科学习,直到1948年7月7日毕业。潘桐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,并分配到国民党16军团125师警卫营当参谋,后担任警卫营副营长兼一连连长。1949年12月,他被集中编入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。

  1955年5月,潘桐退伍转业到瑞安从事教育事业,并于1986年退休。在此期间,潘桐曾5次提出申请加入共产党,直到1986年12月才获得批准。退休后,潘老发挥余热,在温州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指导下,于1988年成立了瑞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,并担任同学会会长至今。如今,89岁的潘老还在为同学会的事奔波。

  

  任绍盈:接收日军战败后留下的弹药

  91岁,黄埔军校19期学生,现居市区望江菜市场旁边

  每当看到关于日军投降的资料,任绍盈老人总是感慨万千,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45年下半年。当时,他曾参与接收日军战败后留下的弹药。

  91岁的任绍盈是丽岙人(当时属于瑞安),虽然看上去很瘦,但精神矍铄,生活积极乐观。1940年,温州沦陷后,任绍盈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,和另外3名同学一起怀着“打鬼子去”的梦想,到黄埔军校设在丽水的考点报名参加考试。

  考上军校后,任绍盈在设在丽水松阳的训练学校参加了入伍前训练。后来,学校被日军炸毁,任绍盈迫不得已随学校往设在西安的黄埔军校七分校转移。“怕被敌人发现,我们都夜间走小路前行,白天隐蔽休息。”任绍盈说,他们在路上行军并不是一帆风顺,走了1年多才到达了西安。

  到达西安后,任绍盈参加了学校的分专业考试,考取了难度较大的炮兵科,正式成为黄埔军校19期学生。他在炮兵科学了3年,并系统掌握了炮兵知识。1945年,任绍盈毕业不久,日本就投降了,他和7名同学被编入国民党第一军第一师炮兵营,负责在郑州接收日军的火炮、弹药。

  任老负责接收的主要是日军山炮。这些山炮可以拆卸,但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。“当时刚毕业,专业知识还可以,但军事阅历尚浅,接收时心里有点紧张。”任老说,日军战俘的态度不是很好,不愿意把武器交出来。为此,每次接收山炮,任老都很小心,以平常心对待战俘。“接收工作一结束,我那一直悬着的心就像石头一样,彻底落下了。”任老说。

  1949年8月,任老所在的部队宣布和平起义,编入共产党的部队。1958年,任老复员回乡教书育人直到退休。任老说,现在国家对他们很关心,承认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,他感到非常高兴。(记者 林长凯 通讯员 余锋付 实习生 何律衡)


我的家作文 速腾配置 性价比最好的越野车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