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龄助孕官网

教学要“留有余地”而非“留有一手”

发布时间:2020-03-04 11:41作者:高龄助孕官网



  “教是为了不教”,叶圣陶先生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教学之道在于“为了学生自觉发展”。教师教学不仅是“传道、授业”的活动,还需“留有余地”地解答学生疑惑,启迪学生心智。然而教学活动中,唯严格规则是从的现象比比皆是,教师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,学生收获了系统而丰富的知识,却缺少了思考、判断的空间。而模糊规则却带有启发性的意味,可激发教学的活力,教学切实需要模糊规则对严格规则的必要协助。如若教师能够发挥严格规则和模糊规则的协力,留有余地地进行教学,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远的启发与影响。

  “唯严格规则是从”的教学多不是好的教学

  教师的教学活动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。英国著名物理化学思想家波兰尼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,一类是严格规则,比如乘法表,往往不给人留有解释的余地;另一类是模糊规则,如技艺规则,常常给个人的判断力留下很大的空间。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多遵循教学标准、大纲等严格规则,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,当然这种方式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,完成教学任务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但有时却会适得其反。教师的讲解越是详尽,学生的思维空间越小,其心智则越易处于懒惰的状态。教师的一份耕耘,有可能得到1/2甚至更少的收获,学生轻易得到的,也可能会轻易失去。美国教育家哈曼曾说:“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,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。”当学生的大脑处于冰冷的生铁状态时,我们的教学可能会被严格规则所桎梏。虽然教学内容“满当当”,但也难以激发出活跃的、深入思考的动力。由此可见,“唯严格规则是从”的教学多不是一种好的教学。

  教学需要模糊规则,模糊规则是对严格规则的必要协助

  波兰尼曾指出,模糊规则更像是一种技艺,就如《庄子·天道》中的轮扁斫轮的故事,“斫轮,徐则甘而不固,疾则苦而不入”,可见斫轮当“不徐不疾”。这里的“不徐不疾”就是一项技艺,带有启发的意味,只有掌握了斫轮技艺的人,才知道如何留有余地地适情境而改变。实践领域中的很多规则都属于技艺的范畴,比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关道德美德的“中道”,就是典型的例子,它与轮扁斫轮中的“不徐不疾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“中道”以及“不徐不疾”的规则都不能机械地落实,只有拥有实践智慧的人,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做到“叩其两端而执其中”的恰到好处。

  当然,这里我们强调模糊规则,并不是说两种规则互不相通、相互对立,模糊规则往往是严格规则的必要协助。在教学中,对于初任教师来说,遵循严格规则对其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,还可以弥补其经验不足的状况,较快地进入正常的教学轨道。而对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,仅仅依靠严格规则已经不能满足其教学活动需要,如若停留于此,其教学很可能会演变成完成教学任务的敷衍应对。此时,模糊规则就显得更具价值,它能够促使教师“留有余地”地施教,以教师的自觉思考,带动学生的自觉思考。当初任教师日渐走向成熟,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,对严格规则进行适切的情境性阐释,灵活转换其使用方式时,这也正是模糊规则协助的结果。

  留有余地的教学是严格规则与模糊规则协力追求的结果

  教学中的模糊规则并不模糊,严格规则也不是枷锁,而是需要发挥两种规则的协力,寻求留有余地的启发性教学。

  首先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判断力。如若我们只关注严格规则,可能就会走进用而不知、甚至是无所适从的死胡同,而只关注模糊规则,就可能陷入“个人化的危机”之中。这时教师就需要“择善从之”的判断力和智慧。康德把判断力看作是知识的高级机能,它在本质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有相通之处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智慧地做出选择和判断;哪些内容需遵守严格规则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,哪些内容需“留有余地”,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,而这部分才是学生时隔多年久久不能忘怀的“真知识”。当然,留有余地还需适时止步,特别是在教学反馈很好时,教师更需谨慎,此时“乘胜追击”往往适得其反,需给学生也给自身留有琢磨的时间,就像掌握了斫轮技艺的人“不徐不疾”地把教学活动开展得恰到好处。

  其次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新。教学情境是动态变动的,那么教学规则一定是不断生成中的规则,由此教师应该始终处于批判反思、创新生成新的规则的行程之中,处于不断摸索教学实践自生、自新的途中。正如法国思想家莫兰所说:“意识可能是照亮缺口、不确定以及边缘地带的微光和闪光。”当我们开始意识到那个“缺口”时,才有可能被激发寻求那缕微光的勇气,才可能反省以及更新自身,为我们的教学留下思虑的余地。教师应以“不成熟”的心态不断自新,以严格规则为向导,以模糊规则为质料,发挥二者之协力,为教学留下更多的生成空间,也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,从而适应“变动不居”的复杂学习情境,避免学习过程中固态的、生硬化的符号接受。总之,模糊规则像是在严格规则与教学情境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。譬如:数学中的数感就是一种模糊规则,它把数的规则(严格规则)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。当教师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,就会自然地、无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,用数学的思维去解释与处理,有时还可能更新头脑中的严格规则。其实,数感就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技艺,原来是用而不知,现在是用必先知。由此可见,留有余地的教学多是一种好的教学,它建立于严格规则与模糊规则的协力之上。教师应运用严格规则,做好教学的日常工作,创造性地应用模糊规则,开启启发性教学的智慧之旅。

  因此,这里所谓的留有余地,绝非“说话只说三分好”的“留有一手”,而是一种“意犹未尽”的创设,需教师精心设计。它不是知识堆积的场所,而是一种开辟、耕耘,收获更多思维的空间。留有余地,就是发挥模糊规则与严格规则的协力,增加教学的弹性与张力,不把学生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,留些事情让学生去做,留些问题让学生去想,留些滋味让学生去品。在真实动态的教学情境中,教师要有所判断,有所取舍,为教学留有余地,以形成或完善自己的实践理性与智慧。

  (作者单位: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)。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上一篇:孩子延迟开学 下一篇:孩子在家学习